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館員知書.選書.推書

館員知書.選書.推書
後半輩子最想住的家

推薦人:陳嘉惠
依據國發會2022年8月發布的最新人口推估報告,台灣生育率持續下降,人口老化程度增加,維持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人是65歲以上長者,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率超過20%,在少子化、高齡化社會下,越來越多老人面臨獨居,因應人口老年化社會需求,高齡專用住宅興起,建商、開發商開始投資興建「銀髮養生宅」或是「養生村」,取代傳統老人安養院,但不管是「銀髮養生宅」或是「養生村」,每月動輒上萬元的費用不是人人能負擔得起的,舊宅改造在家養老不失為規劃老後住所時的另一種選擇。
《後半輩子最想住的家》一書作者林黛羚是位老屋綠改造、高齡居家設計規劃的推動者,本書是其借鏡鄰近高齡化國家日本,寫給18-55歲以「預計透過搬家或第二次翻修,創造住到老的家」的屋主,這包括了「預計接長輩來住或住附近」、「僅跟伴侶同住或獨居」及「想過簡單安全老後生活」的人。在日本人們40歲即開始規畫中老年生活,相較台灣人大多的想法是「到老時再說!」,但作者覺得從中年轉到老年,可分為初老、中老及老老三階段,因應高齡化住所需求,若能在40歲就開始規畫後半輩子的家,50歲著手進行打造不等老了再說,掌握40~50歲關鍵準備期,將老後的家設計到位,即可擁有越住越年輕、安心減齡的居住環境。
本書一開始作者提到美國新精神分析派艾瑞克森醫師的心理社會八階段理論,人們到65歲以上成熟期階段面臨的危險在於對「自我完整性」的感受,對自我完整性感到高的人,對過去的選擇、生活感到滿足、幸福,未來面對老、病、死時,較能坦然面對,相較對自我完整性感到低的人,對過去卻是感到厭惡、失望,未來面對老、病、死時,容易感到無助、恐懼,而要滿足自我完整性,其中一要素「心安的生活」與住家息息相關,因為環境影響心境。
如何打造後半輩子安心減齡的家,作者覺需具備以下三要件,「安全環境」、「簡單生活」及「自我實現」。「安全環境」即無障礙空間規畫,但高齡住家非等於100%無障礙的家,而是依照家人或自己真正的需求、住屋現況彈性設計,針對障礙可透過局部無障礙輔助設施大幅降低,低量化、局部改造,達成關鍵無障礙目標。「簡單生活」即斷捨離的體現,作者覺要先有簡單生活,才有安全安心的家,首先要學會「不惹怒家人」的優先整理術,先從自身的東西開始進行減物,再到公共空間物品的整理、訂定使用空間規範,以避免與家人產生衝突、不快,另外作者還提到執行家中物品斷捨離時,長輩是最大的敵手,可運用「調虎離山」、「偷天換日」小技巧,利用長輩不在家時執行,避免正面衝突,減物之後作者覺可將焦點聚焦回自己內心,進行情緒的減念,減少濫情雜念,清除心理滯礙,心中不囤積雜念,始為簡單生活起步。「自我實現」方面,作者覺老後的家不等於長照的家,而是透過空間規畫,塑造發揮專長與興趣的場域,在此場域做自己喜愛的事,激發對生活的熱情,讓家越住越年輕。
本書可謂舊宅改造在家養老實踐書,最後章節作者也分享了安心減齡家的打造案例,相信翻閱此書跟著內容一步一步規畫、執行,即可打造屬於自己的後半輩子最想住的家。

最後異動時間:2023/9/28 下午 03:27:0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