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人:徐敏慧
《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是作者楊双子第一篇關於「家」的散文,在這本散文集的第230頁,整本書步入尾聲的地方,第一次談到這本書描寫的主題。這個題目過去不乏許多的傑作,有羅大佑的家三部曲、有侯孝賢的「童年往事」,也有高畑勳的「兒時的點點滴滴」。所以,選書來寫的過程中,期待的是自己將從別人的故事裡,經歷一場屬於自己的輕鬆旅程。封面上的次標題寫著:家是保留生命刻痕最多的所在。
翻開書名頁映入眼簾的是作者的簡介,許多陌生的專有名詞與封面親切的水彩畫雜貨店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所以我的好奇心走在我的共鳴感之前,我上網google了這家店、這個人、這一切。然而我從網路衝浪回來後,卻隱隱約約地了解到這本書走的並不是個雅俗共賞之作的路,而是個Revolutionary Road(註1)
這本書的作者「楊双子」,其實是與一對雙胞胎姊妹共用的筆名,在這本書裡姊姊記錄下過往三十年間,在妹妹過世前的一些共同生活瑣事和雜感。對於許多人可能經歷的坑坑巴巴生活經驗,在她筆下可能三言兩語就淡淡帶過。童年父母的離異、家族更迭的不幸、求學歷程的不順遂,都變成了想當然爾地連動必然。生活經濟上的弱勢、周圍親人的缺席,姊妹一路上由小走來閱人無數卻也造就她們成熟早慧的世故。她們把生活的壓力與外人看來得難以面對克服的逆境,都寄情於電動、漫畫、小說。
特別是日本文化,貧窮更貧窮,她們半工讀地完成了學業,念到了中文所和歷史所,更把她們的心靈寄託轉化成研究的題材。如果電影「真愛旅程」講的是一對中年夫妻的中年危機,那麼這本書所描寫的,就是一對雙胞胎姊妹的三十年共同生活的記憶。而回憶的起點與終點,恰恰是這對姊妹自己的家—張日興的隔壁。
看著作者所描寫的成長歷程,我也回想起自己兒時的記憶。由於父親多病,媽媽為了忙於家計替人幫傭,那段日子我住在一個龍蛇雜處的大雜院裡。高中畢業後我買了第一台機車,利用上學之前的兩小時,一大清早四點鐘到台北火車站跟送報老闆應徵了200份報紙,那是一份70元的送報工作。印象特別深刻的是頭兩個月天天下雨。所以工讀生的辛苦我也不陌生。
或許是出版社的刻意包裝,這本散文集裡,訴求的還是一般人生活經驗的共鳴,文案寫的盡是主流的家庭價值。我不知道作者自己同不同意這麼處理,但我相信作者透過文字傳達姊妹情深的原意,還是很值得肯定的。因為每個人的一生都免不了經歷各種苦難,重要的是面對它的態度,這點也是我在這本書裡印象深刻的地方。或許是貧窮人沒有抱怨的權利,也或許每個人都在被潛移默化地喜歡追求真善美的東西,而不喜歡看到或是聽到怨天尤人,所以這本書裡比較看不到這些。但是當我閱讀到書中許多直白的人際互動片段時,還是會心頭一驚。
或許作者是台中烏日人,得台中文學獎,也理所當然被選進台中市圖的推薦書。在忙忙碌碌的公職生活中,我沒有太多時間去選書,只是憑著一些看書習慣的推敲設想選了這本書來寫。但閱讀完這本書,可以感受到作者所要傳達的核心價值,是即便生活在艱困處境中依舊能保有豐沛的包容與生命力。特別是在這個強調多元價值並存的社會,如何學習與自己不同生活條件與差異價值的人相處,讓更多弱勢群體也有機會被納進話語權,或許是我們閱讀完這本書可以進一步細細思考的問題。
註1:https://www.imdb.com/title/tt0959337/ 2008美國電影 中國譯 革命之路,香港譯 浮生路,台譯 真愛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