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人: 張嘉閔
眼覆紅巾,耳聞咒誦,隨著神職者模糊陰陽界線,生者重新牽引起與亡魂絲絲維繫。「觀落陰」,一種神祕又充滿遐想的民俗儀式,讓家屬得以撫慰及昇華既哀猶懼等種種情緒。然而,我總對此疑惑:我們祝盼死者能夠早日「置身光明所在」,擁有「光燦新生命」。那麼,這些仍居留幽冥,可藉由儀式舉行與之相會的靈體,是被我們的思念束縛了離去自由,亦或某些原因自行決定停駐此間?這個問題,正鬼聲啾啾地吟唱於《林肯在中陰》一書裡。
作者桑德斯以其信仰與生死觀為養份,選擇美國南北戰爭初期,總統林肯(Abraham Lincoln)突臨稚子「威利.林肯」(William Wallace Lincoln) 逝世這段鮮被關注的生命歷程進行演繹。「中陰」(Bardo)一詞源於藏傳佛教,意指「一生結束到另一生開始前的過渡期」,是故,人死後並非立刻成鬼,而是化為保有前世情慾的中陰身,唯有跨越這個階段,方能重入新生。嚴格來說,不管是林肯或威利,書中篇幅均少得稱不上是主角,相反地,對人間尚感不甘、悔恨、留戀,偏執地不願承認生命結束的中陰身們,才是推動全書脈絡的主線。
這群不肯認清自己是何物的死者,用「病體」或「養病箱」等字眼躲避死亡事實,在中陰無限時光下,忘記一切人世美好,徒留妄念纏縛,造就了自身的詭端變形與苦痛。雖是地獄般折磨,卻始終未曾迫使他們離去,反倒因為永恆時間賜予生命那些未竟無限可能,寧可拘泥於此,得以不斷去緬懷、舔拭記憶中的傷痛,或許,這正是屬於他們的天堂;或許,這正是我們能透過觀落陰重遇死者的緣由?
觀落陰一直最令人詬病者在於其真偽性,言之鑿鑿的靈界或地府,會不會只是神職人員引導參加者在現實世界認知上,融合個人想像建立出來的虛無空間?這股似假還真的氛圍,倒與本書極盡小說敘寫的殊異結構相似,依憑著中陰身們一句句交錯地對話,與虛實相映的引文資料來推動情節:
當中陰身們喋喋絮語時,讀者還能清楚明白這是一本虛構小說,而突如其來大量書摘、傳記、報導、文獻等史料穿插篇章之中,頓時又將人拉回現實層面,恍若墮入十里迷霧,難解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林肯踽行墓園,始終未聽到威利對他的殷殷呼喚,桑德斯卻化身為施法者,在讀者眼上覆蓋紅布,帶領我們步入中陰,直擊眾「身」喧嘩,不自覺間體驗了場古味盎然的怪誕觀落陰。
為了讓書中文句更貼近林肯所處時代,作者特別苦學十九世紀的英文語法。中文版譯者則採文白交參的方式相應,讀來雖有些聱牙,卻充盈《聊齋》之風,如同在中陰這個魔幻舞台上,洋洋灑灑登場了百餘名演員共唱一齣大戲,唱出了生者面對死亡時的疲弱與無力;唱出了死者對人間的眷戀與掛懷,但,也唱出了八苦纏身下,人之所以為人的生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