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名人書房

名人書房
洪馬克

我的漫無目的之旅/福爾摩沙國際電影節創辦人  導演 洪馬克

  

 

  我一直到上了小學才發現我家好像跟別人有點不一樣。

  因為我父親是作家、語言學家,所以「書櫃」是傢俱的基本配備,「書房」也是不可或缺的居家空間,我從小就在父親的書櫃上看到各式各樣中英日文的經典名著、散文、小說、人物傳記、歷史、地理、哲學、語言學、各種字辭典等,從我有印象開始就常常看到父親在讀書寫字畫畫練書法,因此在耳濡目染之下,我還不識字的時候就有了翻書的習慣,多年以後我依稀記得我人生中第一本認真閱讀的書是父親的日文版漫畫《好小子》,即使我當時根本不知道我在讀什麼。

 

  小時候父親曾經有一小段時間在中央圖書館做研究,因此母親定期會帶我們去中央圖書館,我們在裡面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雖然翻閱的書有十之八九都看不懂,但是從小就知道這個世界的知識是非常豐富的,我那個年紀識字不多,因此讀的都是各種有插畫的童話、文學、小說等書,值得一提的是,那段期間我閱讀了大量的《小牛頓》,這套書籍最大的特色是藉由大量的插圖與繪畫來介紹歷史、生物、考古、科學以及各種宇宙太空知識,雖然對於識字能力不足的小孩子來說這些圖書看完也是懵懵懂懂的,但是那些逼真的插畫刺激了我對於這個世界無限的想像,如果沒有這套叢書,我的人生走向可能完全不一樣。

 

  父親因為研究的需求,常常會帶著我們走遍全台各地做田野調查,因此我從小就自然地跟農夫、黑手、茶師傅、養雞農、山上人家、雜貨店員、司機、公所員工、菜販等各行各業的人們接觸,因為父親的研究領域涵蓋了台灣的語言歷史地理文化,所以我也常常有機會跟歌仔戲廖瓊枝、布袋戲李天祿、台灣念歌楊秀卿等國寶級師傅來往,三不五時就會去看台灣崑曲團、薪傳歌仔戲團、河洛歌仔戲團的演出,對於台灣的廟會、將首、北管等傳統藝文活動更是習以為常。後來父親在我小學的時候成立了「台語文摘」出版社,家裡幾乎每天都有各種領域的學者專家來訪,所以我從小浸濡的環境其實是「談笑有鴻儒,往來亦有白丁」,這樣的環境讓我對於「知識」與「常民」產生了同樣的興趣,漸漸長大之後我才知道,因為父親的關係,我有了一般人沒有的閱讀環境,也因為父親的關係,我從小對這塊土地有了跟一般小孩截然不同的感情。

 

  隨著年紀漸長,我閱讀的數量愈來愈多,後來我發現,讀了無數的書,但是令你記得的總是少數那幾本。

 

  我閱讀的類型其實非常繁雜,小時候主要是讀父親書櫃上的人物傳記與小說,父親的書架上還有好幾套讀者文摘、藝術概論、中外人物傳記、世界地理雜誌等叢書,小學三年級開始接觸漫畫,開啟了我用影像角度看世界的能力,也對畫漫畫產生了興趣,當時影響我最大的漫畫是鳥山明的《七龍珠》、《機器娃娃與怪博士》以及比較後期的井上雄彥的《灌籃高手》與《浪人劍客》,其中為了畫好漫畫,我還特地去買了鳥山明的《鳥山明特地為你開的漫畫教室》,裡面提到漫畫的各種技法以及編劇理論,當時沒有什麼感受,長大之後才發現這本書為我後來拍影片的敘事能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多年之後,我在構思鏡頭的時候,腦海裡還不時會浮現出鳥山明講過的幾句話。

 

  高中階段是我閱讀密度最高的階段,在升學壓力之下,我反而想盡辦法抽空閱讀課外讀物,短短三年之內我累積了將近兩個書櫃的藏書。

 

  高中開始我進入了有意識的閱讀階段,因為每天往返台北與汐止通勤,我有了許多逛書店的空檔,這個階段一開始的閱讀動機都是來自課業,一部分是想吸收補充知識,一方面可能是為了逃避準備考試內容,因此我購買了大量「跟學校科目有關但是考試卻不一定用得到」的書籍,例如英語會話、英語作文、英語單字以及英文小說等大量書籍,我還記得現在手頭上還有高中階段購買的《絕命大反擊(Conspiracy Theory)》、《秘密花園(Secret Garden)》、《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等作品,另外還有由各種中文、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等學校科目延伸出來的相關書籍,表面上是為了考試而準備,其實只是為了逃避學校的壓力,加上當時對於人類意識的好奇與對於腦力開發的目的,我又接觸了心理學概論、學習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催眠、冥想等領域的書籍,我現在書櫃上還有很多日本心理學家多湖輝的著作,而布萊恩魏斯醫師的《前世今生》也是我當年反覆閱讀的一本書。

 

  披著「為了準備考試」的大衣,我在中文科目方面閱讀了《紅拂女》、《紅樓夢》、《封神榜》、《水滸傳》、《兒女英雄轉》、《聊齋誌異》等大量傳統小說以及柏楊版《資治通鑑》,同時因為同儕的介紹,我在高中階段正式接觸了武俠小說,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開始大量閱讀各式各樣的通俗小說,例如金庸、倪匡、亞森羅蘋等經典作品。

 

  大學因為就讀外語系的關係,對西洋文學作品有了更多的接觸,尤其是我自己參演的舞台劇作品如《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小氣財神(Christmas Carol)》、《背叛(Betrayal)》以及《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還有《19號房(The Room 19)》等作品,與此同時我對電影與攝影產生了興趣,從此之後編劇、電影藝術與攝影相關書籍逐漸佔據了我的書櫃,現在大概有1/3的書都跟電影相關,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導演功課》,一本教你練習如何單純利用分鏡,不透過任何一句台詞的方式來講述故事的工具書,儘管後來看了無數本電影相關書籍,但是這本書還是一直在我職業生涯中扮演無法取代的角色。

 

  出社會多年之後,我閱讀的類型更為多元,管理學、設計、茶、咖啡等等什麼都讀,尤其是對於台灣的定位有了全新的思考,因此我開始大量接觸台灣史相關書籍,到了後來我發現,閱讀其實可以不限於書本,每個當下跟這個世界的接觸都是一種閱讀,閱讀人、閱讀事件、閱讀風景、閱讀電影、閱讀音樂、閱讀舞蹈、閱讀生命,生活中的每個角落都可能是足以讓我們細細咀嚼的一本書。

 

  這幾年因為生命遇到波折,我開始接觸心靈層面的書籍,諸如《修煉當下的力量》、《零極限》、《為自己出征》、《牡羊少年奇幻之旅》、《不逃避的智慧》等書,後來開始關注佛學,最近正在閱讀《心經》、《金剛經》與《圖解金剛經》等書。

 

  這次因為台中圖書館的邀請,我得以回顧將近40年生命中重要的閱讀標記,洋洋灑灑寫了這麼多,其實只有帶到冰山一角,但是現在已經略顯雜亂無章,實在無法再繼續深挖下去,以免造成讀者消化不良,因此就此收手。

 

  其實在網路時代的潮流影響之下,現在已經很少透過書本吸收新知識,甚至學習的方式已經由閱讀文字轉為瀏覽影片,因此「紙本閱讀」這件事便顯得更為珍貴,現在我閱讀紙本的動機已經不再是為了功能性地吸收知識,反而大半都是為了看到更多生命的可能性,希望透過閱讀進行網路行為做不到的深度啟發,讓生命更為豐富,也讓閱讀這件事更無法取代。(2020/05/15)

 

 

最後異動時間:2020/7/10 下午 05:31:00
TOP